当前位置:茶沃网 > 乌龙茶 > 安溪铁观音 > 重识安溪乌龙茶

重识安溪乌龙茶

发布时间: 茶叶定制 浏览

重识安溪乌龙茶

黄金桂、大冶乌龙、大闸蟹、湄潭等。统称为“品种茶”或“彩色茶”,但实际上与铁观音地位相同,都是源于安溪的传统品种,也是国家一级的优秀品种。在我访问安溪期间,在县委宣传部的协助下,我联系了安溪县乡村讲师组。村讲师组是由安溪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牵头的一个小组。集团负责人张顺如先生聘请当地文化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安溪农民担任教师,旨在传播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提升当地农业价值。在茶叶领域,村里的讲师包括许多当地公认的制茶大师,他们不仅有精湛的制茶技艺,而且在品种培育和茶叶适宜性探索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前安溪只有铁观音,所有品种都是铁观音的方法做出来的。他们出了茶厂,也穿上了铁观音的包装袋。现在,他们正在努力给安溪的茶叶品种命名。

慢热的大叶乌龙

在选样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大叶乌龙。当时村里的讲师团在党校开例会,很多当地的制茶专家聚集在一起。刘谢宗先生拿出他的大叶乌龙品鉴:茶味甘且稳定,但与台湾乌龙茶或同类铁观音并无明显区别。直到刘先生再次拿出大树和大叶乌龙,大叶乌龙才被选为产品之一。

叶五龙,在当地俗称大冶木,是一种叶面较大、叶色墨绿色的茶树品种,原产于安溪县山平县的通法山。如今,在同法山,不仅有大叶乌龙茶,还有铁观音和软枝乌龙茶。从外观上看,大叶乌龙茶的叶片明显比其他品种暗。大冶乌龙茶的制茶师刘谢宗说:90年代,铁观音大行其道,物价飞涨,很多大冶乌龙茶的茶树被砍伐,重新种上铁观音,可能是当地水土的原因。新种的铁观音长势不好,当地人就去外地培育新的茶园种植铁观音,大冶乌龙的很多茶园都荒废了。现在能看到的大叶乌龙高达三四米,树头被砍重生,其他的被修剪到六七十厘米进行管理。

大叶乌龙的味道是野生的树比人工管理的树厚。这并不是炒作“野放”或“不修剪”的概念,而是刘协宗先生在探索大冶乌龙茶适宜的加工工艺过程中,将野生大茶树与人工修剪的矮化茶树分开制作的结论,并进行了平行的回顾和比较。在挑选过程中也发现这种大树大叶乌木香气不明显,前两泡有一些烤内热。捕捉到第三泡表面的内热后,茶汤的饱满和浑厚韵致显露出来,是小树和大叶乌木所达不到的。大树茶的品茶标准和普通人经营的茶树可能有些差异。大树茶带来的口鼻腔的感觉不是很直接,更多的是茶汤落入咽喉后的韵味,深刻而富有层次感。相反,一般的幼树茶则,幼树茶往往香气清亮,汤在口腔里感觉活泼,来的也快,去的也快,但通常来的也快,就像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和饱经风霜的老人一样,一个活泼随意,一个沉稳耐回味,自然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除了韵味,香气也是大叶乌龙的“无特色”。冲泡精选大叶乌龙,开水直接打茶,因为是半球形茶,第一次一定要坐在杯子里,等茶舒展了再煲汤。大叶乌龙苦味低,不怕泡在杯子里。它的韵味很深,但香气不是很引人注目。就像一个不懂得风情的热心肠直男战士。刚认识的时候,他一句话也没说,也没动。直到几个人都在等我招呼他,他才表现出诚意

美展适用范围广,用于制作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品质较好的茶叶。它属于国家精品茶树品种,人工栽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第一次看到梅战的身影是在武夷山的马头岩,听说那时候起源于闽南。只是在这一年,我才注定要深入梅战的故乡鲁甸三洋村。说到梅湛的名字,有个故事说的是,清代安溪“玉树措”的始祖杨在山下种地,遇到一个讨饭的老人,杨热情招待,老人还了三棵茶苗表示感谢。这种茶树品种优良,香气浓郁,味道浓郁,备受赞誉。因为不知道它的名字,学者杨会文说它的花形像腊梅,所以用“梅占百花”的前两个字命名为“梅占”。

说起梅盏茶的发源地尹平山,还有另一个传说:一个道士深夜路过这一带山区,恰逢饿鬼挡道讨饭。道士一个人,没饭吃。匆匆忙忙,他把石头变成馒头来糊弄饿鬼。饿鬼看到馒头,道士趁乱逃走。第二天,发现山石上有很多牙印和牙印,道教把石头变成馒头的故事不胫而走。当地也被命名为“馒头山”。故事的真实性无法检验,但尹平山及邻近的魏紫有火山遗迹,附近的地质属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而石头上出现类似齿痕的孔洞,可能是岩浆中气泡冷却形成的。该岩石风化土层密度低,透气性好,不易积水,适合茶树生长。

像武夷山所强调的火山熔岩红砾石层,鹿邑三洋的梅盏茶也生长在类似的地质层上,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可能与梅盏的独特风味有一定的关系。但火山灰虽然富含矿物元素,功效相当于今天的化肥,但在降雨、河流侵蚀或地下径流的带动下,火山灰也会随着水流而流失。对茶树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不知道。更理性的说,过分强调地质层——频繁引用《茶经》,“上者出烂石”,云韵——可能会造成偏差。毕竟岩层结构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腐石地有利于排水(有利排水不等于肥力充足),适合茶树生长。但当地的小气候和适宜的技术也不容小觑,后两者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

我很久没来三洋、鹿田了,说不出当地的小气候和其他茶区有多大的不同,但是从茶叶的魅力可以读出产地的密码。三洋种植梅子历史悠久,这次选的梅子比较老,特色鲜明。据泡茶人杨福鼎先生介绍,三洋种的茶园困在牛山(睡在牛山,山如睡牛),树龄在70到80年左右。茶树的主茎直径约为成年人手掌的长度,树上长满了苔藓、地衣等共生植物,就像没洗过澡的野人。对了,茶树“不洗澡”的视觉感来自于潮湿的环境,并不一定代表茶树够老。很多茶商拿长满青苔和地衣的茶树的照片作为出售“老枞”的证据,这可能值得商榷。更何况所谓的青苔味是可以通过后期制作技术来模拟的,青苔味的茶是从哪种树来的就不得而知了。杨福鼎说,树高三四米的野茶,在鲁甸还保存着。然而,由于进山道路的中断和紧急修复,此行未能目睹自然生长的梅盏茶林。

这次梅展的茶叶样品有四种,外形为心形和半球形。绳子和半球的侧重点主要是干茶成型的不同,半球节省了后续的收纳空间。当然这两种成型方式对后来的烘焙方式也有影响。在比较了四种茶样后,初步排除了两种轻度焙火茶(或无火茶)。不是说茶叶质量不差。相反,轻火茶的香气较高,口感相对新鲜,但在审查技术的猛烈破解下,即使质量有点不稳定,仍表现出轻微的绿色风味。最终选择的梅盏茶是一种绳状中火茶,具有梅盏的特殊风味。有茶友用“烤地瓜”的粮香来形容这种香气,可能是因为茶树比较老,口中变化不大,但韵味醇厚深沉。

梅展叶形狭长,叶肉厚,需加强摇青,避免绿茶因积水而产生苦味。这款梅子茶汤个性鲜明,前期认可度高,不像大叶乌龙那么慢。梅战香味持久,但回甘不如大叶乌龙快。不过从茶汤的饱满度来看,第二种茶是旗鼓相当的。当然,这是将两种茶进行平行比较,探究其水平。自己一个人品尝的话,茶汤的味道很快就能占据嘴角,直达喉咙。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品种特性,更是一个树龄足够的绿茶原料和适当的工艺相结合,从而呈现出这样一种独特的风味。

重识安溪乌龙茶

茶香似梅香:老树梅占

黄金桂是一个高香气品种。据说,在生产期间,当茶被油炸时,黄金桂独特的香气在罗燕村蔓延,远近都能听到。著名茶学学者陈迅先生(1908-1999)曾用“高香、醇厚、甘甜的独特醉人滋味”来形容黄金桂。这种饮酒体验也可以在即将上映的熊猫特辑《黄金桂》中感受到。

黄金桂产自罗燕、虎丘、安溪,是一个具有100多年人工栽培历史的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黄金桂是一个高香气品种,茶的香气很高。工艺到位就能出桂花,开水浇出迷人的香气。黄金桂有明显的特征。黄观音、金观音、金牡丹等后起之秀都是以铁观音为母本,黄金桂为父本育成。

黄金桂也被称为黄丹和黄白。据说,小伙子林娶了西平女子王丹为妻。在西平,有一条“绿化带”——,允许新娘把植物带回婆家,象征着——世代繁衍的习俗。王丹从西平母亲家带了两株茶苗到罗燕。经夫妻俩精心栽培,枝叶繁茂,茶汤色泽金黄,似肉桂,后有王丹。黄金桂和铁观音有相似之处。在铁观音盛行的时代,黄金桂通常被用作铁观音,或者被制成让人结婚的原料,很少以黄金桂的真名流传,几乎让人忘记了它的存在。众所周知,黄金桂早年出口东南亚,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受海外华人的喜爱。当它是畅销书的时候,很难找到茶,海外华商开玩笑说它“比黄金还贵”,说明它不值这个价。

罗燕的土壤主要是红壤,排水良好。据茶叶制作人林海成介绍,当地的红壤适合种植黄金桂,其他品种也有种植,但品质仍是黄金桂最好的。林海成是罗燕著名的黄金桂,他的茶在比赛中获得了许多荣誉。获奖原因很简单:好茶必须从源头控制,从种植、茶园管理到生产生产都不能忽视。对于爱惜羽毛的茶客来说,他旗下流传的茶叶自然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这次,我们尝试了五种来自黄金桂的茶叶样品。除了一种接近冷加工的茶,有变绿的危险,其他四种茶都表现得相当好。最好的是外形半球形,颜色金黄,有桂花香。入口后,口腔感觉舒适刺激,可以感受到茶汤里水果香味到花香味的层次变化。遇到好茶的喜悦后,林先生说:“这是去年的茶王,没了。”瞬间雷光一闪!本来想和茶友分享好茶的喜悦,比如冷水滴落在头上,让我感到窒息.幸运的是,另一个与众不同的黄金桂还有一些余量,生产工艺类似于去年的茶王茶,有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香气,它不能直接插入前额,但也能持续到尾水。唯一不同的是这种茶做成绳状,不同于以前安溪茶的半球形成型方法,对自然烘焙的把握也不同。就我个人而言,这个黄金桂是铁观音手艺生出来的,给黄金桂做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算是给安溪黄金桂树立了标杆。

重识安溪乌龙茶

未尝先闻透天香:黄金桂

乌丹又名吴金贵、黑旦、乌金旦,发源于安溪大坪双梅村,有6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有一种说法是乌丹是黄金桂(黄丹)的变体。如前所述,黄金桂具有优良的性状,许多著名品种可视为黄金桂的后裔。黄金桂从罗燕移植到大坪后,品种性状发生了变化,叶片深绿色,略卷曲。发芽期和生产期比黄金桂晚一两天。乌丹和黄金桂都是高味品种,不开汤同时喝容易混淆。

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这次选的这个乌丹的制作人、安溪名茶制作人高同谦认为《中国茶树品种志》记载的品种是乌丹。闽南语中“吴”和“黑”的读音相同。由于茶树成熟叶面湿润,名字起初不为人知,故取名“五丹”。因为“乌丹”和“黄丹”的名字相似,虽然茶树的特征不同,但仍被误认为是黄丹的变种。但就人工育种的周期来说,完成育种实验需要22-24年左右。根据记载的栽培历史,黄金桂的栽培比乌丹早半个世纪左右。期间是否发生人为突变或自然品种变异不得而知,或需进一步验证。

高同前的五丹茶园,采用石砌梯田的盆景栽培法种植茶树,茶树修剪得当,约70 cm左右,比很多铁观音高一点。谈到制作工艺,高同谦说:“武丹的叶子比黄金桂的厚,能经受得住猛烈的摇动(重手摇绿)。发酵可以多做。黄金桂的叶子比较薄,很容易把茶摇死(摇茶脉会导致水或死亡)。”的确,这种乌丹香汤比市面上最香的黄金桂还要浓郁。如果技术不精,泡茶的人胆大心细,很少有高香气的品种能做到如此“霸道”。

仔细对比黄金桂和乌丹,黄金桂的香气浓郁而持久,汤一开就让人陶醉,就像烈酒一样。虽然乌丹和黄金桂一样香,但在黄金桂的对比下,乌丹是温柔的,有很多层次。黄金桂的茶汤味道比较重,略带一点苦味,让很多年轻的茶友难以适应,但对于老茶客来说却是一种难得的感觉;然而,乌丹的茶汤醇厚,回味甘甜,汤香浓郁,呈现出与黄金桂完全不同的风格。乌丹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它的汤没有黄金桂的那么精致,但它的活性更好。如果用纯陶土和适当窑温的茶壶稍加装饰,用适当的方式冲泡,就可以同时收获浓郁的香气和细腻顺滑的茶汤。

重识安溪乌龙茶

灵动的韵律感:乌旦

和武丹一样,大闸蟹的发源地也在大坪,但这次大闸蟹的搜寻并不是从大坪开始的。安溪县茶叶样品海选的时候,有一个茶叶——变绿了,突然从很多茶叶样品中冒出来,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关注的不是它的返老还童,而是它返老还童的绿色味道背后隐藏的浓郁质感,通常是在比较老的茶树或者生态比较好的茶中发现的。但是茶叶变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初级加工技术稍有欠缺。后期只要稍微再加热茶叶,就可以去除绿色风味,恢复原有光泽。据了解,这款茶来自威远岩五维伦,距离安溪县不到半小时车程。茶叶样品是去年的春茶,品种以野生大闸蟹为主。制作完成后,在室温下保存,一年后没有提炼。

无尾兰苑雁生态状况良好。斜坡上的有机茶园长满了花草。萱草和山桃散落在梯田中,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比起黄土和矮茶树的许多单调景观,要舒服得多。野生老茶园隐藏在这个生态茶园的最深处,齐肩的杂草几乎掩盖了进出通道。陈,一个同行业的记者,舞着枯枝开路,后面的几个人时不时的拨开身边的草驱赶蛇。这个野生茶林主要是大闸蟹,茶树大概有三四米高。茶园女主人刘秋玲说,这个废弃的茶园是她家承包山区土地开垦时偶然发现的。早年茶农品种意识淡薄,只希望能善用土地。当准备好的茶树用完了,但还有空间时,他们会用最方便的方法获得茶树幼苗,然后种植它们,直到土地满了。

这种种植方式往往很大程度上是随机的,导致一个茶园里混合了很多品种的情况。刘秋玲推测,茶园大概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废弃期间没有人为管理,这就给了茶树肆意生长的空间。由于采摘困难,生产成本高,为了保持茶叶质量,该地区只采集春茶。我以为我有机会向熊猫的茶友们推荐这种好茶,但是在检查之后.库存不足!但是今年的春茶烤的时候糊了,很遗憾。

最后,根据出生地选茶原则,在大坪又选了一款风味和产地特色明显的大闸蟹茶。不过这个大闸蟹还处于毛茶状态,具体成品需要后期调试。目前,这款大闸蟹的精制方案已经与制茶师达成一致,希望成品茶既能保持大闸蟹特有的高香气,又能有香醇迷人的茶汤,既有香气又有稳定的品质。但要让这只大闸蟹做到最好,还需要反复耐心的试生产调试。但从试制-选样-调试到最终细化-泡茶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大闸蟹会对茶友表现出什么态度还是未知数。我们在这里留下一个想法,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陈中木,来源:熊猫茶研究所,来源:茶网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