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毛尖茶的来历,您知道吗

发布时间: 茶叶定制 浏览 以下是AI文章

古丈毛尖作为全国名茶之一,以其条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茶汤颜色黄绿透亮、滋味醇爽、回味悠长、香高持久、耐冲泡等明显特点而久负盛名,屡屡获得各界称赞。

绿茶的加工,容易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大部分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因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预防叶子红变;另外蒸发叶内的一些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另外一些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式,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态。绿茶的干燥工序,通常先历经烘干,随后再进行炒干。

古丈种茶历史悠久,最早文字记载见诸东汉《同君录》,该书首次提及茶叶之名。据《茶经》记载‘派州淑浦县西北350里无射山,灵郡土贡茶芽二百斤。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此,山多茶树。无射山的具体地界虽不可详考,但该书提及的产茶地显然地处武陵山区,而古丈地区也涵盖在其中。据此推测,古丈地区产茶树,来历己久,几乎能够上溯到1600年以前。但是,从该书的记载行文看来,这儿的茶树也许不是栽培茶树,而是野生的茶树。唐代杜佑《通典》记载`蹊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溪州乃是后世永顺、古丈等地的古地名。这一记载能够佐证武陵山区向朝廷贡茶来历己久。南北朝《荆州土地记》记载斌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足证武陵山区植茶历史悠久,茶品优良,通过地方政权的贡赋制度,将这儿产的茶叶流通到内地,其名茶产地所称的“武陵七县”显然将古丈地区包含在其中。又据《旧唐书》记载‘唐代溪洲以茅茶入贡”,文中提及的茅茶,乃是后世所称的茶芽。这一记载说明古丈产出名茶的历史,至少能够上溯到唐代。

宋时的溪州为羁糜州,溪州刺史彭氏也以土贡的方法向朝廷贡茶。但因朝廷对此地的管控并不有着延续性,因而有关贡茶的记录,文献所载并不系统,但溪州地区始终向朝廷贡茶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元代在溪州地区设置土司,称为永顺抚慰司,古丈地区则由该土司统辖。明朝永顺保靖分别设置为两个宣慰司,古丈地区交由永顺彭氏土司统辖,并在该地设置了古丈坪长官司,永顺土司对朝廷的贡茶出处,开始变得明朗。又据《古丈坪厅志》载‘清云山城北里许,耸拔入云,四时青光不断,上建青云寺。”青云寺亦名二龙庵,始建于清初,为古丈毛尖贡茶主要产区,所产的“青云银峰”,紧细圆直,茶汤颜色碧绿,滋味醇爽,微苦而甘,性微寒。该书对“青云银峰”茶产品属性的描述完全与其后的古丈毛尖相一致,这应当是古丈毛尖的源头,文中所称的青云银峰,显然是古丈毛尖正式流入民间市场之际的茶叶品名,可见,“青云银峰”乃是古丈毛尖的前身。

“青云银峰”后改称为“古丈毛尖”,有三大原因。其一,清雍正之际,朝廷实施了改土归流,古丈坪长官司改建为古丈坪厅,归新建的永顺府统辖。该厅境内产茶之处甚多,非止青云山一处。因而以古丈为商品名,更容易为外界所接受;其二,古丈所产的茶叶,表面布满了白色的毫毛,此前称为银峰,也是因此而来。称为古丈毛尖,意在凸显该地所产茶叶的外观特性;其三,古丈毛尖一名中的“尖”字,意在强调这种名茶是用初春萌发的茶芽制作而成。高标准的茶品通常都以“一枪一旗”茶芽为原料,制成的成品成针状。因而称之为“尖”,意在强调其外形。

总而言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论是称为茅茶,称为茶芽,或者银峰,都能够视为古丈毛尖的前身,其加工工艺一脉相承,今天所能观察到的制茶工艺,乃是历史积淀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