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茶沃网 > 绿茶 > 信阳毛尖 > 信阳毛尖的历史发展及故事传说

信阳毛尖的历史发展及故事传说

发布时间: 茶叶定制 浏览

中国的茶叶生产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了。信阳种茶历史悠久。历史上信阳毛尖茶主要产于石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部分乡镇)。让我们了解一下信阳毛尖的历史发展和故事。

信阳毛尖的历史发展

信阳名茶记载于唐代,益阳茶在唐代陆羽《茶经》和李钊《国史补》被列为当时的名茶。宋代,信阳茶在宋徽宗赵霁被列为《宁史食货志》和《大观茶论》名茶。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广州产东头、浅山、瘦方等名茶”。在明代,关于名茶的记载很少。到了清代,茶叶生产迅速恢复。清代中期是河南茶叶生产快速发展的又一时期。泡茶技术逐渐提高,泡茶质量越来越精致。清末,信阳毛尖出现了精品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本地人甘奕敬与王子墨、彭庆歌等人商议种茶事宜,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并在雷震山成立了元稹茶社。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雷震山北麓开垦了30多亩土地,种植了3万多棵茶树,这是近代信阳历史上第一个茶社。

1910年,甘一敬邀请、王玄青、陈等人在骆驼店商讨成立茶社,在山成立“鸿基茶社”,派吴绍曲到安徽六安、马埠购买茶籽,并邀请六安茶师吴竹顺、吴绍棠帮助指导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泡茶的方法基本遵循“瓜片”茶的煎法,分生锅和熟锅两锅煎。炒茶工具用的是扫帚柄,生锅用的是两个长0.5米,厚0.1米的扫帚柄,每只手握一个柄。用大扫帚煮锅,不要拧锅。这是信阳毛尖茶独创的制作工艺。

1911年,甘一敬赶到柳林甘家,向孙潇家收取股份,成立了“沈雨茶馆”。茶商唐慧清去杭州西湖买茶籽,学习龙井的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方法的基础上,将“龙井”的抓分技术融入到信阳毛尖茶的炒制中,生锅小炒大煮。用这种油炸方法制成的茶是信阳毛尖茶的雏形,信阳毛尖茶是当今中国的名茶。

1913年,洪基茶馆试图收获茶叶。因为种植的茶树是从杭州龙井购买的茶树种子培育出来的,所以茶馆将这种茶命名为“车云龙井”。“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的第一品牌。

当茶馆纷纷成立,中国茶业生机勃勃的时候,传来了“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将于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的消息。信阳茶叶陈曼山童(取名雨人)在当时缉私头目蔡竹贤的支持下,串联到各个茶社,采集了车云茶、龚振茶、白浩茶、阙舌等11种茶叶样品,每种重约3公斤,装瓶后交给信阳地方公路管理局衙门工业会馆商会转交省出口协会。

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上,车云产的信阳毛尖茶因其美丽的外观、浓郁的香气和浓郁的口感而广受赞誉。根据《信阳工商历史特产资料》,“信阳毛尖根据协会评定结果,被授予1915年世界茶叶金质证书和奖章”。

信阳毛尖故事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信阳没有茶。在政府和旧财富的压迫下,村民们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做“疲劳”的怪病。瘟疫越来越厉害,很多村子都死了。一个叫春谷的女儿在她眼里,焦虑不安。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她四处奔走寻找人才。

一天,一位老草药医生告诉她,她可以穿过九十九座山和九十九条大河到达西南部,找到一棵消除疾病的宝树。春谷按照老人的要求,爬了九十九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河。她在路上走了9981天,筋疲力尽。她还染上了可怕的瘟疫,倒在了一条小溪边。这时,一片叶子浮在泉水里,春谷在她嘴里。她立刻目光清澈,充满活力。她找遍了泉水,找到了一棵有救命叶子的大树,摘了一颗金色的种子。

负责茶树的神农老人告诉女孩,采摘的种子必须在10天内种植到土壤中,否则以前的所有成就都将付诸东流。想到十天之内回不去,也救不了村民,春谷难过地哭了。神农老人见此情景,拿出鞭子抽了两下。春谷变成了一只嘴尖、眼睛大、羽毛细嫩的画眉鸟。

小画眉飞快地飞回家乡,种下了树的种子,看到绿色的小树苗从土里伸出来。画眉开心地笑了。这时候她的努力和力量已经耗尽,她已经变成了茶树旁边的鸟一样的石头。茶树长大后不久,一群群小画眉鸟飞出了山。他们用锋利的嘴啄下茶叶,放进瘟疫患者的嘴里。他们生了一群小画眉鸟。他们用锋利的嘴啄下几片茶叶,放进鼠疫患者的嘴里,患者立即康复。从此,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有茶园,有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