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不仅实用,而且是十分典雅的工艺品,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有客来沏一壶好茶,列杯分茗,既是亲朋情谊,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
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
2003年0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泉青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代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已无可考,但说明了两种不同的龙泉青瓷产品: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
“哥窑”出现于南宋中晚期,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哥窑”以瑰丽、古朴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朴典雅。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
“弟窑”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被誉为民窑之巨擘。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红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功效。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运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现,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的云、龙、花卉等,装饰独具神韵。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
产地环境:
龙泉位于浙江西南部,毗邻福建、江西。境内丛山耸峙,溪流纵横,风光秀美,瓷土资源蕴藏丰富,山高林密,燃料充足。龙泉溪位于瓯江上游,水运畅通,烧制成的龙泉青瓷通过水运直抵温州港口。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龙泉窑生产青瓷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历史渊源: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以生产青瓷著称,庞大古代窑址支撑起了著名的龙泉窑。据考证,青瓷的诞生始于汉代,瓷器质量以浙江的越窑为最好。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浙江丽水地区陆续发掘一批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墓内出土的瓷器与越窑瓷器略有差别,被推测为龙泉窑早期的产品,龙泉青瓷源于五代越窑“秘色瓷”的历史由此向前推进了600多年。
宋元之际,龙泉弟窑青瓷的烧制进入鼎盛时期,经过历代窑工的智慧和技巧,这里烧制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青瓷,青瓷“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审美境界正符合宋代美学思想,客观上也促进了宋代青瓷的发展。南宋时龙泉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让龙泉青瓷的发展达到顶峰,前后辉煌了数百年。除此以外,青瓷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瓷器爱好者的喜爱。
然而,到了明中后期,随着皇室品位的改变,龙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20世纪初,龙泉青瓷窑火几乎完全熄灭,曾经窑火通明的窑址群已荒废为一片荒丘,只留下遍地的碎瓷片。
生产情况:
1957年,按照周恩来总理“要恢复青瓷生产”的指示,浙江省由八位专家组成仿古小组,在第二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
经过五十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不但艺术瓷在国内外打响了品牌,而且日用瓷也在当今绿色环保潮流中有了更大的市场,包装用瓷和工业瓷也在加大开发力度。
2009年,龙泉青瓷企业数126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行业生产总值为3.2亿元。
2010年,龙泉青瓷产值达6.3亿元。
2012年,龙泉青瓷行业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并以年均22%的增幅增长。
2013年,龙泉青瓷全年产值超过12亿元,企业已超过700家,从业人员更是超过1万人。平均每1000个龙泉人就有一位工艺美术师,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5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6位。
质量要求:
一、压坯
(一)分泥
批量少的品种,抓泥分刃要准,以手掌刮泥,制成光滑泥团,轻置模底中心,防止空气跑进泥团;批量大的品种,切成泥条。压坯泥料应保持清洁,防止污染,不得粘有其他杂质,一般用塑料布遮盖,保持水分均匀,防止硬化。
(二)放模
放模要正,对开模要合缝后放入车头,轻敲压平。进刀平稳,刮边平,转数足,做到坯体饱满,厚薄均匀,里无刀痕,外无蚯蚓纹。
(三)脱模
脱模时坯件水分掌握在19—21%,脱模时轻放,不能损害坯体,不得强制脱模。完工坯件,应逐件检验,保证质量,不合格坯件应及时按实际情况做出处理。
二、注浆
(一)灌浆
灌浆要对准模内中心,防止溅浆和水泡打入模内。吸浆成型时间视模具吸水状况与坯件规格厚度和重量确定。每次灌浆之前,搅拌泥浆一次,使泥浆悬浮均匀,防止沉淀。
(二)倒浆
坯件达到规定厚度以后,开始倒浆。倒浆时,边旋转模身边倒浆,让浆均匀流出,注意与泥浆与空气的对流,防泥浆闭塞出口。倒浆以后,应把模放平干燥或送入烘房干燥。
三、脱模
(一)脱模时,应轻拿轻放,大件产品用石膏板托底取坯,防止损坏坯件,禁止强制脱模。
(二)脱模水分应控制在19—21%范围内。
四、印坯
(一)制柄、顶等印坯
用手搓制稍大于模型,表面光滑,放入模内,用力压实,以模缝吻合为准。
(二)脱模时间
视模具吸水程度,一般间隔10—20分钟脱模。
(三)印花
将泥料做成大于花面无纹痕光滑厚薄均匀的薄饼放入花模,用手指从中心向四面轻压,使花纹清晰饱满。
(四)保水
完工坯件应放在平整潮湿的石膏板上,用湿布盖好,放入水房内保持水分,2—3天后交下道工序粘接。
五、修坯
(一)修底
修底应满足:
①毛底坯件:底部修平,无铁钉状凸起,底缘厚薄均匀,深浅与内径一致,无起棱现象;
②托底坯件:托底部分要与托饼大小一致,或稍大5毫米能放进托饼为宜;
③平底坯件:底要修平,保持棱线,刮去棱缝。
(二)修唇与子口
①唇要修成圆形,进刀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厚薄均匀,高低一致,不单边,无薄刀口棱边现象。
②有子口坯件,子口转角处要修成95°—110°。同一品种坯件角度要一致,内径统一,比盖稍宽0.5毫米—1毫米为宜。
(三)修坯水分
湿坯水分应保持在12—16%,干坯水分保持在5%以内。
六、手工修坯
(一)灌浆口余泥要刮净、修平,整齐均匀,大小一致;刮缝要平,有棱边的要刮去棱缝;底脚端正平稳,剔除0.3毫米以上的浆粒,削去疙瘩,填补针孔和缺肉部位。
(二)修好坯体用笔蘸清水擦洗刀痕、粗糙部位,使表面细腻光滑,花面线条清晰。
(三)修咀、柄、顶、耳、环等部位等附件坯体时,注意坯体的粘接面,用湿布包好,保持水分。
七、粘接
(一)粘接过程
①粘接时,应将粘合的配件对准主体中心,成直线,高低一致。用刮刀在合处撕成不规则纹痕,涂上粘接泥浆,校正部位,轻压粘合,用笔轻擦去外溢泥浆。
②粘壶柄、咀时,先钻出水洞眼,洞眼大小视坯体大小而定。洞总面积要大于咀断面15%左右。
③杯、壶类坯体柄、咀不能高出口部,咀比口矮2—3毫米。有粘接部位的按粘接部位粘合。
④粘空心的柄、顶、耳、环等附件时,先在空心部位上一层釉,并在非显见处钻排气孔排气。
⑤粘花面时,要对准粘接部位,先涂土薄浆,粘合后用手指从心向四周轻压,排出余浆和空气;粘线条时保持粗细均匀,弯曲自然,刚劲有力。
(6)粘合部位不够紧密的地方,用刮刀轻按、修补。溢出泥浆用笔擦洗干净。
(二)主、附件水分差距
粘接主、附件水分差距控制在2—3%范围内。
八、刻洗
(一)刻洗时,刮缝要平,不得留有明显的浆粒和疙瘩,及时修补针孔,修平坯面。用笔蘸清水擦洗刀痕,使坯体光滑细腻、花纹清晰。
(二)洗坯时,轻指轻洗,不能过分用力,每指洗二到三笔。
九、素烧
(一)准备
①素烧前,逐件检查坯件质量和干燥程度。
②装炉坯件水分控制在5%以下。
③按品种规格不同,采取不同的装炉方法,除少数品种外通常为仰烧直装。
(二)装炉
装炉时要轻放,防止破损,装炉放置均匀。
(三)烧成时间和素烧温度
烧成时间,视品种规格和炉内空隙大小而定,素烧温度为750℃—820℃。
(四)冷却
烧成后让其自然冷却后出炉,仔细检验坯件质量,无变形、开裂、烟熏为合格。
十、上釉
(一)上内釉
①碗杯类釉要注在坯里中心,转动坯件倒釉,揩去釉尾。上第二次釉,要调转坯件方向,重复进行一次。
②壶类等坯件上完釉后,以口对准壶嘴吹去洞孔釉水,防止闭塞。瓶类先在口部补水后上釉。
③花罐等有洞眼相通的坯件,要先塞孔,后上釉。
④上内釉坯件水分小于5%。
(二)上外釉
①坯件浸入釉缸,使釉水满至坯件口沿,壶类坯件先闭住壶嘴,防止外釉流入。
②下身和底部较厚的坯件,先用笔在底部补水或湿水一次再施釉,防止浸入釉网。
③坯体取出釉缸,揩去釉珠,稍停一二秒钟使釉水干燥硬化,然后放到碗桥上,毛底坯件可用丝网或海绵印底后上架。
④外釉与刨底手工操作的,底釉要揩净揩匀,高矮一致。
⑤上外釉坯件水分≤5%。
十二、刨底
(一)毛底坯件底边釉要刨光刷净,切勿伤损胎骨,里外两边厚度视坯件大小而定,一般控制在2—3毫米。
(二)托底烧制坯件,刮去接触托底部位釉层,逐件配好垫饼。
(三)所有坯件,都要在底边内外两边釉层部分刮成30—60度斜角,防止流釉。
(四)合烧子口部分,应刷一层石英浆或者氧化铝浆。
十三、烧成(燃气梭式窑)
(一)点火应满足:
①蒸发期:蒸发掉坯体中残存水分,升温至340℃以上;
②氧化期:烧去釉中的有机物,升温至960℃;
③保温期:主要使窑内温度均衡,保持在1050℃以下,保温2小时以上;
④还原期:使高价金属元素还原为低价金属元素而发色,升温至1300℃—1320℃。
(二)熄火后,让其自然冷却。
十四、质量要求
(一)产品分类
日用青瓷产品分类按GB10813.1中规定执行。
(二)技术要求
①外观质量
日用青瓷外观质量应符合GB10813.1中4.8的规定。
②吸水率
产品吸水率不超过1.0%。
③抗热震性
160℃至20℃热交换一次不裂。
④釉面色差
釉面色差不大于△E6(NBS)。
历史文化:
哥窑弟窑
传说古代时在龙泉曾有兄弟二人烧窑。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高明,招致弟弟的忌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心地善良的哥哥见此情景惊呆了,怎么办呢?只好拿到市场去处理,没想到一到市场,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产生极大兴趣,一抢而空,于是哥窑便由此而闻名天下。而弟弟仍烧造青釉瓷器,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一筹,人们称其为弟窑。
祭碗窑
这是一个关于祭碗窑的故事。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叫叶青姬,她的父亲叶老大带领窑工们正为窑主烧制一批宫廷祭用瓷: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烧了一窑又一窑,尽是些歪头劈脑的废品。眼看工期将到,窑主发怒,宫廷派来的监工更是恼羞成怒,扬言这最后一窑再不成功,就要把叶老大一家和所有窑工全部问斩。
善良、刚毅的叶青姬,为了拯救父亲、家人和相濡以沫的窑工们,纵身祭窑。
失去女儿的叶老大,强忍悲痛,对烧窑更加谨慎了。终于,叶老大烧出了温润如玉、清脆韵致、明滑透亮的青瓷。大家都说,这是叶青姬的化身,所以才烧出如此精品。为了纪念叶青姬,窑工们称她为“九天玄女”,世世代代供奉在自己的窑场里。同时,将贡品瓷器以龙泉方言称作“青瓷”,谐音“青姬”。
中国瓷器向来知名世界,饮中国茶,又用中国茶具方为完美。茶与茶具结合,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向外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