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七百多年错误说法 汉文帝霸陵为何离刘邦长陵那么远

发布时间: 茶叶定制 浏览 以下是AI文章

这几天考古新闻最热的莫过于汉文帝“真”霸陵的现世,大众对此高度关注。因为汉文帝实在过于有名,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汉文帝在吕后之乱后被大臣拥立上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成功把汉王朝带入正轨,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历朝历代对汉文帝都评价极高。而且此次又是通过考古,纠正了一个流传七百多年的历史说法,自然会引起大众广泛讨论。

霸陵位置千年谬传的由来

今天大众对于霸陵这个名字的熟知,可能多数来自于唐诗。李白的《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来人们将成语“霸陵伤别”,用来比喻送客上路,黯然伤怀。韦应物的诗《长安遇冯著》开头第一句就是““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早在魏晋时名士王粲在《七哀诗》里也写道:“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霸陵附近有一座灞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两边杨柳掩映,长安士送别之所,于是这儿也就成了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霸陵,其实是汉文帝刘恒和他的皇后窦漪房合葬陵寝,有时写作灞陵,顾名思义此地靠近“八水绕长安”中的灞河而得名。自元代以来,关于汉文帝霸陵的确切位置,记载的都是位于凤凰嘴下。

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元代的骆天骧,他是世居长安的“土著”,又当过京兆路府学教授。他编撰了一本综合记录长安地区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类编长安志》,书中明确记载“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

事实上到今天位于西安白鹿原的凤凰嘴,其外形仍呈金字塔状,与帝王陵墓的封土堆十分相似,结合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中记载霸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的说法,无怪乎20世纪上半叶,多名中外学者到此地考察后,都认定这就是霸陵,建国后的考古考察,所得结论依然如此。

今天的考古成果,最终认定汉文帝霸陵在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真”霸陵横空出世,终结了七百多年的“凤凰嘴下”的说法。

汉文帝生前简朴死后薄葬

公元前157年,农历二月己亥日,汉文帝刘恒在长安未央宫里去世,临死前要求简办自己的丧事,死后薄葬,能做到这种程度,很大原因是由于汉文帝个人品德。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记载汉文帝,十分节俭不好个人享受,在位23年中从没有扩建过一座宫殿,没有添置过一件衣服,只用过一个素色的蚊帐,即使破烂了也不舍得丢弃,多次缝补使用。也没有多养一匹狗或马,所骑御马的马鞍也是继承父亲刘邦的遗物,并一直悉心保存。

这在“以天下奉养一人”的古代皇帝中,节俭程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在他的以身作则影响下,朝野上下节俭之气蔚然成风。

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陵寝的建造,往往是个大工程,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甚多,修建时间一般会持续很长,厚葬之风更是一直都有,但汉文帝却是个例外,他个人对于死后的丧葬礼仪看的很淡。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汉文帝遗诏中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汉文帝不仅要求陵墓简朴,在他的遗诏中还要求丧事从简,他死后棺椁停放一天就可以下葬,出殡的第二天,就都不再服丧了。不要影响百姓生活,可以照常劳作娱乐,民间娶妇嫁女也可照常进行。大臣们也不必兴师动众为自己恸哭,早晚祭祀时,只要十五个人哭灵就行了,行完礼就停止,其他时间不得擅自哭。自家人为他披麻戴孝时,孝布要在三寸之内,不用布车和兵器,夫人以下的宫中美女全都放回家。

不过由于霸陵一直未曾被发掘,加上两汉时期厚葬成风,后人对汉文帝所谓的节俭以及“霸陵薄葬”的记载有所怀疑,但今天江村大墓出土的陪葬品能证明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正是因为汉文帝薄葬的要求,虽然是一座帝王的陵墓,但今天江村大墓出土的文物让考古人员都吐槽说“都不怎么样”,“有代表性、有观赏价值的文物都找不到”。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除此之外就是陶器,还有铜器、铁器小件。

相较于“薄葬”的汉文帝霸陵,刘恒的母亲薄太后的陵墓(南陵)则奢华很多。考古人员发掘了封土西侧的3座外藏坑,出土了上百件带有异域装饰风格的金、银饰品。此外还有陪葬的各种“珍奇异兽”,如狍子、猕猴、老鹰和代表“鬼鹤延年”的乌龟和仙鹤,犹如座座“动物园”。

这是因为汉文帝刘恒对母亲十分孝顺,在《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则故事,就是汉文帝为母亲薄太后亲尝汤药,成为历史上唯一以皇帝身份载入“二十四孝”的人。刘恒为了表示孝心,自然会厚葬薄太后。

霸陵远离刘邦的长陵原因分析

汉高祖刘邦葬在渭河以北的西汉咸阳原皇家墓葬区,位于今天咸阳市向东方向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汉文帝刘恒葬在渭河以南,在今天的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两者直线距离相隔近50公里。

西汉11座帝陵中,除了汉文帝的霸陵与汉宣帝的杜陵外,其余9座都位于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的“祖陵区”,汉文帝显得十分“不合群”,汉文帝死后为和不愿同他父亲葬在一起呢?

原因分析一:这种安排是遵循了周礼中的“昭穆制度”。周人“宗法制度”中的“昭穆制度”是将所有的亲族成员隔代分成了“昭”和“穆”两个不同的群体。祖父和孙子属于同一群,而父亲和儿子则分在了不同的群。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在刘邦去世15年后,登基成为汉朝第三位皇帝,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第五位皇帝,除了汉惠帝刘盈外,刘邦老婆吕后临朝称制时期,先后立过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两个傀儡皇帝。刘恒同父异母的哥哥汉惠帝刘盈,已经葬入了咸阳原的皇家陵区中,汉文帝刘恒只能选择咸阳原以外的地方归葬。

原因分析二:汉文帝刘恒与父亲刘邦的关系疏远,不愿意葬在身边。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本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妾室,魏豹被韩信击败后,薄姬被召入汉宫并被刘邦宠幸生下刘恒,尽管诞下皇子但薄姬并不被刘邦所重视,极少被召见,刘恒也不被刘邦宠爱,被封在了偏远的代国。

正常的情况下,刘恒不可能成为皇帝,他既不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又不是刘邦宠爱的儿子。但刘邦死后,即位的刘盈个性懦弱,大权被既有政治野心又有手段的母亲吕雉所掌握,吕后死后功臣集团消灭了吕氏族人的势力,在吸取了教训后,选择扶持了一位年龄较大、个性仁孝宽厚,且母氏一族势弱的刘恒为帝,也就是汉文帝。

刘恒的即位并不是从刘邦手中接下的,虽为父子但并没有太多感情,刘邦也许做梦也没有想过这个毫不在乎的儿子能够得到众人拥护并且让汉朝走向了盛世。

原因分析三:汉文帝因为选择陪伴母亲薄太后。刘恒在历史机缘下即位,薄氏母凭子贵随之被尊为皇太后。此时吕雉已经和刘邦在长陵合葬,薄太后要想合葬只能以嫔妃身份——这对于孝子汉文帝是绝不能接受的。

汉文帝刘恒只能另选他地,效法前朝秦昭襄王嬴稷的母亲是宣太后芈月的做法,将母亲安葬在自己选择的新陵区。刘恒母子二人,就能在幽冥世界中继续相伴,对于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刘恒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刘恒与皇后窦漪房、薄太后生前一家人,死后依然整整齐齐在一起,不去刘邦那里凑热闹。

原因分析四:汉文帝个人的情感因素。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八岁的刘恒受封代王,其后刘恒在他就藩代地十五年,对代国有着很深的感情,霸陵的选址说明他怀念自己的封国,霸陵旁的大道可以助他“魂归代国”。

最后历史君说:

这次汉文帝霸陵得以重见天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被后人推崇的汉代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