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湄潭,诗人脑海中会浮现浪漫,因为县如其名;史学家会想到浙江大学的西迁,农学家会告诉你这里是中国近代制茶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而资深茶友会告诉你“湄潭翠芽”作为“绿茶新贵”,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头。
湄潭位于云雾缭绕的贵州高原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县如其名,听着就清凉透亮,润泽脱俗。再加上当地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极为有利,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绝非虚言。 湄潭至今仍保存着上亿年的全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野生大树茶标本。
所以,在陆羽的《茶经》里,“茶圣”就曾慨叹:虽然地处偏僻,又是烟瘴所在,但“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到了明清两朝,湄潭的绿茶,更成为贵州进贡朝廷的高档产品。
抗战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迁入湄潭办学,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这是近现代中国茶叶发展史的里程碑式标志,也让古已有之“湄潭翠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对于“湄潭翠芽”,著名的茶叶专家、湄潭实验茶场首任场长刘淦之曾写过一首称赞道:“乱世三居无异珍,聊将雀舌献嘉宾。松柴炉小初红火,岩水程遥半旧甄。闻到银针香胜酒,尝来玉露气如春。诗成漫说增清兴,倘许偷闲学古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湄潭翠芽”炒制工艺非常讲究,其主要工艺分为杀青、摊凉、二炒、摊凉、辉锅等5道工序,炒作手法甚至多达十几种。所以“湄潭翠芽”的外形扁直光滑、匀整、绿润,内质嫩香持久,汤色绿润清澈,滋味鲜爽,叶底嫩绿明亮、鲜活匀整,叶肉肥壮,滋味醇厚回甘更耐泡,有板栗的清香。
说一芽一叶,也许你没有概念,其实有更震撼的数字:通常制500克特级翠片需采5万个以上的芽头,即便是一级翠片,也需要4万个左右芽头,这么讲究的绿茶怎能不好喝呢?
除了口感上的好喝外,“湄潭翠芽”还特别注重观感,85°的开水一进入玻璃杯中,一片片像葵花籽般的绿叶浮了起来,垂直地立在水中,再慢慢地往下沉落,瞬间一芽一叶恣意绽放,犹如一朵朵绿色的小花在杯中舞蹈。
也正因为如此,湄潭当地朋友和爱喝湄潭翠芽的资深茶友们都爱说:“要喝湄潭翠芽,必须讲究方法,要先闻茶香、观其色,再观其形,品其味,上好的"湄潭翠芽’不管泡多久,茶形都不会变,回甘的层次感也均匀丰富。”
所以,你也许能理解并相信“湄潭翠芽”能够连续荣获48次获国家级金奖,实在是实至名归,而非浪得虚名的炒作神话。无它,唯“湄潭翠芽”品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