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普洱 经典传承
普洱茶的历史很短。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速消茶,口感表现和保健效果也很明显。
普洱熟茶的历史有据可查,也可以作为鉴别普洱熟茶真伪和综合价格的参考。
视频用了15分07秒
早期记载摘录
范记《创办佛海茶厂的回忆》:
".紧实茶的生产并不复杂。每年冬天来了,把堆积好的晒干的绿茶拿出来,打开炉子蒸熟,放入布袋中,堆积成心形,然后放在墙角阴凉处,放置40天左右。布袋在40左右微热,袋内茶叶已经发酵。解开布袋,取出紧实的茶叶,用纸巾包好。季节性大篷车一到,就可以打包了。
在这段话中,范先生已经提到了紧压茶的发酵,并详细介绍了发酵的天数和温度,只是发酵过程是在布袋中进行的。
1939年,李佛义在《佛海茶业概况》中记载:
“紧实茶”被称为“底茶”,以粗茶包裹在中心,而二水茶包裹在茶的底部之外被称为“第二盖”。有红茶的包在第二个封面外面,说“优质”。就像泡圆茶一样,各种品质同时放入一个小铜甄里蒸,软软的,倒入紧实的茶包里,从包口逐渐收紧。同时橙边同向旋转,摩擦紧密。“底茶”的叶子又大又厚,必须切碎。“精品”必须用等量的水分湿润一天后,再发酵一夜,才能称为“潮茶”。结块后,由于水分含量高,再次发酵。几天后,一个黄色的霉菌出现在外面和里面。藏族人说黄霉的茶最好喝。
范和君和李依伊说佛海紧缩茶时谈到发酵。除了范和,他们还说自己在流汗。1951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小组在西双版纳进行社会调查,留下调查报告。其中关于车丰南茶叶的文章写道:“紧实茶:茶馆买来散茶后,用大量细黑条包裹——俗称面茶或以老茶为心。制作时,将三者依次放入铜筒内蒸熟加热,用布揉成锥形,每一个都是一个“锭”,然后堆成汗卖……”
这篇文章写于1951年5月,说茶是堆起来让它“出汗”的。估计“汗”是民间的说法,和范、李所说的“发酵”是一样的。
熟茶产生背景
成熟发酵最早出现于50年代初的香港;
民国以后,香港逐渐成为普洱茶最重要的消费地之一。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运输时间缩短,到达香港的茶饼陈化期不够。然而,香港这个商业城市,土地很丰富。茶商们不仅在讨论干仓和湿仓的优劣,还试图对普洱茶的原料——进行人工发酵,使原料成熟后加工压成饼。
消息传回云南,云南茶叶公司非常重视各大客户的需求信息。1955年11月,通知下关茶厂对出口压缩茶进行后发酵试验,但试验失败。
20世纪70年代初,普洱茶的对外贸易继续扩大,产量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确切消费需求从香港回来。1973年4月,云南省召开了茶叶加工会议。在为期7天的茶叶加工研讨会上,李先念副总理和外经贸部李强副部长就国际形势和茶叶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李强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了普洱茶的发展。
熟茶产生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第一批赴广东研究人工发酵的老专家、老技术人员是吴、曹振兴、蔡育德、侯三、道。
1973年以前,云南每年向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调拨数百吨晒青茶叶,广东口岸用云南晒青茶叶与loc混合制成普洱散茶
1974年秋博会期间,时任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的宋文庚(主管业务)和敖其夫同志带着从博会取回的普洱茶样品来到昆明茶厂,询问当时的新厂长李希进,这种茶是否可以加工。李主任马上让我去他的办公室看一些茶叶:这种茶形状浓,颜色深褐色,相当于9-10级绿茶。当时工厂库存9-10级绿茶约400吨,无法处理,只能慢慢放入青砖中使用。解决工厂低档绿茶积压,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普洱茶消化积压。所以昆明茶叶(厂)答应做普洱茶。
1974年后,省茶叶公司在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澜沧茶厂、彝良茶厂推广熟茶发酵技术。
1974年以前,云南没有生产熟茶的记录。
1975年,昆明茶厂成功开发出普洱茶原料加水堆发酵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制成熟普洱茶,由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而晒青绿茶则在广东叫停。
20世纪70年代,以中茶7581为代表的广东和云南的堆发酵研究。
1976年,成熟的发酵技术成熟。被“朴树”散茶压制的沱茶7663和茶砖7581上市。从此,各种普洱茶产品风起云涌,普洱茶“熟饼时代”开启。为了满足出口需求,云南茶叶公司对普洱茶的标签号进行了标准化,饼茶有四个名称,前两个是茶叶的创制年份,第三个是晒青茶叶的原料等级,第四个是茶厂编号(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松散茶叶的5位、3位和4位粗茶等级。普洱茶标签:7542,7562,7572,75671,76563等。
1976年,普洱熟茶产品在法国市场获得认可。
1977年,一位名叫弗雷德甘布尔(Fred Gampur)的法国商人从香港天盛茶公司订购了一批1.2吨的云南普洱茶(熟茶)在法国试销。在中国被称为“卖法陀”。
1979年,法国巴黎安东尼医学部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妮卡罗比博士的临床实验结果证明,云南普洱茶对减肥有显著效果;1986年,法国医学界的临床实验表明,云南沱茶对20例高血脂患者有降血脂作用。
1979年云南省普洱茶出口加工座谈会上提出的“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理论,对普洱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带动了大量消费者对普洱茶的研究。